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34节 (第5/7页)
中的“悲”字莫属。 前面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杜甫登高所见之景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何种意境,才会给人以悲哀之感呢?】 刘宋。 谢灵运本就极爱山水景物,对写景之句更是敏感,他还能瞬间联系上偶像曹植的诗句: “风急一句颇见力度,时值寒秋,杜甫又恰在登高,立于高台之上则四面风来,更觉风之迅疾猛烈,正是曹子建说的‘高台多悲风’的意思啊!” 他想到偶像写这首诗时,远处藩邦,兄弟乖隔,有失群之悲,悲风又暗指朝廷气象阴惨,杜甫老年难道有同种悲哀? 北魏。 郦道元素来好学,历览奇书,他深感前代地理之书记述过于简略,且多有虚构之说,更兼时移世易,山川地势或有改变,所以决定为前代的《水经》作注。 日前,他曾亲往三峡,勘探水文,见惯山川风物,如今看到杜甫的诗不禁颇有感慨: “急风、高天,猿啸,是典型的清秋之景。风急,可扫荡层云,则见天高气爽,若但看此则是阔大之景,但偏偏附上‘猿啸哀’三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常人听得猿啸尚觉属引凄异,杜甫老来登高,更兼潦倒多病,只怕更是心惊吧!” 亲耳听过三峡两岸猿鸣的郦道元对这一句感受颇深。 唐朝。 孟浩然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见恶于玄宗,此后在仕途上屡屡碰壁的他再不愿意蹭蹬与官场,故而决定离开长安,漫游山水。 如今他恰在吴越一带游览,晚宿于建德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