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二:44、地下轨道和稀土 (第2/6页)
。 他们停留在入口处。 李承于蹲下身子,在地上摸了摸。 质地不像是普通土壤。 江呦呦从怀里掏出一个放大镜递给了李承于。 稀土具有玻璃油脂光泽,而且基本都是晶体结构,用放大镜可以辨认。江呦呦解释道。 李承于点点头接过:做了功课啊。 很是赞赏。 有了,拿取样杯过来。 这次不同南西那次,他们俩带了专业设备,行动也合理合法。 沟壑不平的地上,几撮不起眼的土壤被装了进去。 李承于把她交给了江呦呦。 为什么要给我?江呦呦疑惑。 又看李承于重新装了一份揣在了自己兜里。 江呦呦明了。 一人一份。 李承于又拍了几张照片,土壤的、洞口的、通道的。 应有尽有。 他解释道:任何时候都要留后手,一旦有信号,这些东西和仪器所在位置都将会被立即发送出去。 顿了顿,他补充道,即使我们俩都没法把样本带回去,也还有这个可能性存留一点证据。 江呦呦点点头,将注意力放在了眼前的通道上。 通道很窄,因此只能一人依次行走。 你先走,我断后,把东西掏出来防身。 李承于吩咐道。 两个人佝偻着腰,走了大约400米,通道逐渐宽阔。 再往前。 这里被堵住了。 江呦呦指着面前的一面石墙,布满了石块。 李承于也出来了,他敲了敲石块,观察了一番。 是新放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