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欠了我十亿两_第267章 杨大眼的感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7章 杨大眼的感官 (第2/8页)

跌到百文每斤左右,赚的可能会更少一些,并形成一个常态。

    不过调整好心态,杨大眼还是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毕竟渡过第一年的辛苦建设期后,接下来是越来越轻松的,甘蔗田无需太多的精力去打理,一年最多就种一茬,除了翻垄播种与收获期间,会略微辛苦个十几天,其余时间,都是每天干两三个小时的清闲状态,甚至让不少庄民养成了个人的小爱好。

    比如有人喜欢去山中打猎。

    有人喜欢去海边钓鱼、捡海货。

    有人利用起了边边角角的土地,种上了大量的瓜果蔬菜,栽下了不少的果树苗。

    有人当起了小商小贩,做起了倒买倒卖小生意,跑到周边庄园,甚至跑到山上跟土着野人们交易,可谓极其胆大。

    还有人搞起了副业,根本不满足于甘蔗田的分红。

    杨大眼就入股了一个甘蔗炭加工厂——被压榨后的甘蔗渣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晾干之后,再经过粉碎、烘干、炭化、成型等工序,就能加工成一根根的方形炭棒,属于高热值的优质木炭。

    而甘蔗渣原料几乎是零成本,加工厂生产出的木炭,不仅能作为工业原料,也能卖给大明百姓用于冬季取暖,平均每石的木炭,可带来约0.5银元净利润,收益非常可观。

    去年1号甘蔗庄园的甘蔗炭加工厂,就卖出了24万石的甘蔗炭,净利润12万银元,可谓相当可观。

    只是杨大眼只拥有这个工厂0.5%的股份,只能拿到六百来银元的分红,类似他这样的股东还有近两百个,只能发点小财。

    另外还有甘蔗酿酒、甘蔗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