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_第4章 生活的意义(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生活的意义(2) (第5/6页)

时候经受了那么多痛苦,我都挺过来了,你们为什么做不到?”而这种人也可能会这样认为:“我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因此,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把小时候的经验都付诸于行动,倘若这种对于经验的解释没有改变,他们便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可见,个体心理学摒弃了决定论。成功或失败并不是由经验所决定的,一个人只是从经验中提取部分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而不会被旧有的经验所困扰或击败。我们的意念是被经验赋予我们的“生活意义”所决定的:当我们将某一旧有经验作为将来生活的基础时,或许就已经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生活意义”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则以个人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自己。

    然而,一个人童年所处的环境却非常容易孕育出具有严重错误的“生活意义”。在不愉快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多都变成了所谓的失败者。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那些在童年时期遭遇疾病或在先天因素影响下致使身体的某些器官出现缺憾的孩子。这类儿童通常不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因为他们心里所承受的压力很重。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只关注自身的感觉,除非身边的亲人愿意用其他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且,他们很容易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变得灰心丧气。处于当今这个文化背景中,他们更容易因为周围人的同情、嘲讽而逃避现实、深感自卑。这样的境遇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被侮辱并丧失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我想我应该是研究那些存在生理缺陷,或内分泌紊乱的儿童所遭遇的困惑的第一人。我在不断地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而不想试图证明导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