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27/32页)
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着先辈们留下的资料,完善着堵疏并用的治水理论。 并最终,等来了那个能洞察人心,极有识人之明,且善于用人,乃至让后人都怀疑是穿越者的舜。(详见前面的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 在山海经里,虽然杀鲧的帝,与用禹的帝,都只写了‘帝’这一个字,没有指明是谁。 但我认为,如果是尧杀得鲧,那么重用禹的,必不可能是尧。 全族流放然后自己打脸?即便如此,那也是尧将治水之事,托于舜。 舜情商极高,才假托帝之名,提拔了禹。 我更认为,是舜继位之后,启用了长大的禹,洞察出了禹的才干和品性,破例提拔,委以重任。 舜,是何等洞察人心的智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完全了解禹这个人,跟鲧一样,都是极端务实之人。 禹治水几十年,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 而这几十年,都在舜的任期里,这背后没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这个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鲧的失败,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验的差距,在我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一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的攻,真的就没有打仗的意思吗? 在别人的底盘,凿别人的山,一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的。 开别人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