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第5/13页)
效地处理和保护,将很快腐烂变质,最终完全丧失其出土的价值。所以,当时考古学家最终选择了保守保护法,让这条古沉船还归自然,继续在淤泥底下——静静地沉睡着。 从发现到挖掘,这条古船又沉睡了30-40年,至今,还在宋朝的泥沙里做梦。我们前面说过,在挖掘古船时,考古学家发现了明清时期用石块铺砌成的码头遗迹。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不是陆地,而是一个天然的港口码头。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里,却是一片平地并且有海船埋藏在地底的淤泥下呢?由于晋江上游的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导致晋江流域的泥沙不断随着河水涌入出海口,在出海口形成大量的泥沙堆积。泥沙淹没了原来的天然良港,并把沉入海底的古船,不断往内挤压,彻底掩埋在深深的土里。可见,沧海桑田之说,决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内因的。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记载,他写道:当时法石附近的海面上,有“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可见,在石头街的附近,确实有过许多天然的海港,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无数。这里商贸发达,渔业发达,确实是一片繁华兴旺的景象。 不错,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由周围由许多支港组成:沿海诸港以石湖港、法石港、后渚港为代表;沿海航标以六胜塔、姑嫂塔、四面观音塔为代表。这些港口加上航标,网织成泉州湾千年以来的繁华。而法石港北面临街,南面又临晋江,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中心要塞。在当时,这里共有数处天然良港,其中: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总计8个天然港群,对往来船只的停泊和商贸,起到决定性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