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雄兔眼迷离 第168节 (第6/9页)
种情况出现,只能老老实实问兵部要钱。几万人的月银发下去,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不要说,一朝战事起来,原本散作备丁的人转为常役,要多上数倍开支。没人拨粮的话,不等战败,孤城被困之下估计就要落得个易子而食。 薛凌再是缺钱,她却没经历过短吃少穿,且目之所及,只要她想要,都能弄到手。这样的日子,哪里就能理解薛弋寒平日里忧心劳神。 说的好听,是十几年太平盛世,说的难听,就是十几年寸功未建。朝堂一众大小官员只见得白花花的银子砸到西北,连个响声都没回去,折子上能写些什么,其实闭着眼睛都能窥见一斑。 可建功与不建功,并非薛弋寒一人能说了算。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何况他遇上的并非是权臣,而是权帝。 薛凌不在京中为质,梁成帝怎敢许薛弋寒开疆拓土。 也不算全然没有好处,至少西北那带的百姓安生了十几年,也由着薛凌在平城撒了十几年欢。更多的就是朝堂君臣情深,千古美谈。 有了这些事做底子,她理不理解薛弋寒无关紧要,但肯定知道日常朝廷拨下去的那点军需,能让养着的将士吃饱穿暖已是不易,要说仓廪囤满显然是不现实。再说需要粮的地方多了去,哪怕让其在民间流通也有利于百姓生计,断无可能堆着大批黍米等发霉。 薛凌那次去安城,到纯属撞上了运气。年底正值朝廷收了新粮,平安二城的粮又刚刚运到不久,还没分发下去。若换个时间点儿,安城粮仓能装一半已是丰裕。 因此,与其说起战的征兆是下军帖要各守将点兵,倒不如说,朝廷开始备粮才是真真要准备放矢。毕竟,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